砂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砂轮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揭开塑化剂丑陋的伤疤锡叶藤属

发布时间:2020-11-04 10:34:33 阅读: 来源:砂轮厂家

揭开塑化剂丑陋的伤疤

大食品网

全国讯:正当食品安全问题风起云涌,闹得人心惶惶之时,塑化剂又以黑云压城之势袭来,在公众敏感的神经上再添一刀。这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原本是沙发、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竟在台湾的饮料里检出,令人咋舌不已。

以往经验证明,每次食品安全事件都不是某个企业偶然的、单一的行为。果然,几乎所有台湾主要食品厂商很快都牵涉其中,香港也查出有多款受污染食品药品流入,方便面行业则在大陆遭到集体“拷问”。台湾引以为豪的食品安全形象一落千丈,更令我们危如累卵的食品安全局势雪上加霜。《刘子新论·慎隙》云,“鸿毳性轻,积之沉舟。”意为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英语中也有句谚语,叫“The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back”,意思是“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根稻草本来没什么分量,可如果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放,最终总有一根会把骆驼压垮。饮食体系构架宏大,但每一起安全事件都是舟之鸿毳、驼背稻草,在一次次地打击着公众的信心。

随着影响面越来越大,塑化剂污染已演变成全球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天我们从头检视下这块丑陋的伤疤,为检测机制敲响警钟,也提醒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公众的神经已经受够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折磨,加不起下一根稻草了!

起云剂蒙冤

仿佛一夜之间,塑化剂和起云剂家喻户晓,其实很多人没弄清楚,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今年4月,台湾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一位检验员发现一款“净元益生菌”的检测色谱中出现了异样波纹——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由于这些波纹不在食品检验表目录中,一般的检验员不会注意。而这位52岁的杨姓检验员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食品安全而追根究底,通过反复实验和比对,终于明确了超标物质的身份——塑化剂DEHP,而且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远远超过民众每日平均摄入量1.029毫克。DEHP的中文名字为邻苯二甲酸脂,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能增加材料柔软性,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随后,经台湾卫生部门调查发现,塑化剂是被添加在起云剂中的。含毒起云剂来自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货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它是台湾177家企业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供应商。至此,此事才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自5月25日起,台湾各部门和媒体都开始大范围追查相关的食品和企业。

消息一出,公众哗然。因为塑化剂加在了食品里,便纷纷痛骂食品添加剂。其实并不是起云剂有问题,而是塑化剂根本就是非法添加物。

对于饮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偏好,要获得这些味道,需要许多添加剂帮忙。为此,人们便把具有一定香味的油、乳化剂和增稠剂放在一起,进行均质化处理,得到一种浓缩的粘稠乳液,只要把这种乳液加到饮料中,就会产生良好的口感,以及浓稠、均匀的外观。这种神奇的浓缩乳液,就是台湾所说的起云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化稳定剂。起云剂属于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广泛,包括果汁、果冻、益生菌、乳酸菌、运动饮料等,不超过最大剂量,对人体无害。

然而,能够起到相同作用的原料,食品原料总是比工业原料贵得多。所以使用非食用物质来代替食品原料,永远是黑心厂家的“致富通道”。起云剂的配方包括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葵花油等原料,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以塑化剂DEHP代替贵5倍的棕榈油。在1瓶25元新台币的饮料中,起云剂的成本约0.25元,用DEHP替代棕榈油后,成本可降低至0.02元。

在起云剂里加塑化剂,就像为提高蛋白质含量在牛奶里加三聚氰胺,所以,塑化剂事件又被称为“台湾版三聚氰胺事件”。

滚雪球效应

黑心起云剂对台湾食品产业构成沉重打击。5月27日,全台10700个超市、量贩店和便利店被要求必须把所有含起云剂的商品下架,当日下架果汁果酱类食品4万多公斤,运动饮料、茶饮料98万多瓶,益生菌类粉包262000多箱。

可怕的是,雪球越滚越大。截至6月15日,台湾至少有302家企业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也扩大超千项,不仅饮料,就连民众常吃的钙片、乳酸菌咀嚼片等都受到波及,儿童吃的羊乳片和感冒糖浆也未能幸免。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宝健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也被查出有毒。

除问题饮料流出台湾,售卖珍珠奶茶的英国商人也疑似从台湾买到掺有塑化剂的原料,而更多问题原料也同步销售到中国大陆、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地。除悦氏运动饮料外,长庚生技、鲜茶道、台湾比菲多等40多家中下游企业被卷入塑化剂事件,这家昱伸公司真是害人不浅。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5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经初步核查,大陆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近三年来没有受理过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有毒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但上海口岸今年3月进口的792箱“悦氏运动饮料”,可能含该起云剂,进口商已采取了召回措施。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自6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问题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产品和食品添加剂。6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再次更新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名单显示,问题企业增至308家,相关产品增至863种。其中包括多种儿童食品。国家质检总局强调:问题企业的相关产品一律不得进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与同事最近刊登在《食品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日前,被港媒披露涉塑的著名方便面品牌日清和韩国农心旗下产品已被内地多家大型超市紧急下架。

最近几天,塑化剂风暴更是席卷到医药领域。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力百汀(一种干糖浆,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等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因被检出塑化剂类物质DIDP(邻苯二甲酸脂的一个品种),被中国国家药监局下令召回,并禁止该产品销售和使用。这也是国家药监局首次发通知,称在药品中检测出了塑化剂。

“服毒”30载

说了半天,塑化剂到底“毒”到什么程度?

塑化剂中的DEHP成分,比三聚氰胺毒20倍!按照发现时检测出的含量,一个人每天喝一杯500毫升掺了DEHP的饮料就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更令人震惊的是,5月30日,昱伸香料负责人赖俊杰坦承,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DOP(通用型增塑剂)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我们吃了塑化剂30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一字一顿地说,“这是台湾近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据报道,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一项研究发现,在2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中,九成九含有塑化剂。但由于塑化剂未纳入香港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内,市民进食后“中招”也不知道。负责研究的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表示:“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直至台湾爆发有关风波后,才令港府“如梦初醒”。

对DEHP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它的类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内分泌紊乱,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生殖能力下降等。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婴儿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

有人恍然大悟:难怪台湾生育率已降为全球最低,难道是因为塑化剂吃得太多?也有台湾专业医疗机构公布数据称,这几年台湾妇女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增长3倍多,诱因直指塑化剂。类似的消息还有很多,似乎在一夜之间,台湾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找到了元凶。不过这些说法目前尚未得到台湾学术界的认可。

也有研究发现,与DEHP或类似物质接触较多的人群中(例如从事PVC塑料生产行业的人),肿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的女性易发生月经紊乱和自然流产,男性的精子活性也似乎受到了影响。此外,DEHP在肥胖症、心脏中毒等疾病中也可能发挥一定影响。不过,它在致癌性方面则没有确凿的医学证据。

鱼缘何漏网

塑化剂属于台湾“第四类毒性物质”,事实上厂商在使用时不需要向监管部门报备。令公众疑惑的是,原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DEHP,是如何成为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的?

在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看来,DEHP之所以酿成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最关键的就是台湾管制架构的失效。目前,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种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其中只有78种属于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DEHP就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其管理采用“事后报备”,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的,潜台词是“相信厂商不会随便使用”,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所以,对于第四类有毒物质,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詹长权说,事实上,DEHP早就该被列入第一、二类毒害物质了。如果被列为第一、二类有毒物质,该物质的使用和流向都须在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登记,如果使用到食品企业,就会很容易被发现,“今天的DEHP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了”。大陆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务院办公厅所要求的从三聚氰胺的生产到销售到流通环节实行全程实名登记制度,就是为了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

DEHP泛滥成灾

我国是世界上DEHP的头号生产、使用大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塑化剂都是含毒的DEHP,与DEHP同属一个系列产品的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都属于毒性较大的化学品,在日本,DBP的年使用量为3000吨,而我国DBP和DIBP的年产量却超过了30万吨。

在中国,DEHP几乎成了泛滥成灾的化学品。以PVC保鲜膜为例,国内厂商绝大部分使用DEHP为主塑化剂,这样的保鲜膜用在含脂肪较高的肉类制品上,或用它包裹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其塑化剂迁移入被包物质的机会将非常大。事实上,普通大众接触DEHP的途径主要是饮食。食物和水可以通过与塑料包装接触而吸收DEHP。2007年6月,欧盟曾在中国出口的油浸式食品中检出过DEHP,其来源是瓶盖中软质垫圈污染了食物。这其实只是塑化剂污染的冰山一角。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检测出含有DBP和DEHP,而食用油中的塑化剂,主要源于塑料容器。而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将塑化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也没有对塑化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

此外,儿童将含有DEHP的塑料玩具放入嘴中也是一个产生危害的途径。我国生产的某些塑料玩具曾经多次被欧盟或美国退回,也是因为其中DEHP超标,而这些玩具对于尚处在发育期且喜欢咬玩具的孩子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

不仅如此,化妆品、洗涤剂中,使用DEHP更是习以为常,对于各行各业的生产厂商来说,要全面细致了解《GB国标》中的规定,无疑是一件颇具难度的工作。

注意自我保护

其实几年前,就有一则题为《饮料瓶底部致命秘密》的帖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到网友关注。帖子介绍说,阿联酋一个12岁的女童,因为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病。因为瓶里含一种叫做PET的塑料材质,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你因节俭或方便而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险。矿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型,三角型里面有一个数字,一般矿泉水瓶子底部标示“1”,泡茶的塑料耐热杯底部标示“5”。

据专家解释,塑料瓶底三角形所标注数字是塑料回收标志,与该瓶子“是否安全”没关系,主要是为了便于回收再利用,但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这个标识知道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是由什么材质制成的,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这套标志是由美国塑料行业相关机构制定的,三角形里边有数字1~7,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塑料容器,制作材料不同,使用禁忌也存在不同(详见图表)。

作为消费者,我们除了“以身试毒”,对付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无能为力。但至少有三点我们可以做到:一是多学习多质疑;二是尽量少买经过二次加工的食品;三是克制口腹之欲。中国人在饮食上一向崇尚色香味俱全,馒头要白、辣椒要红、米线要香……某种程度上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可以说,今天的食品工业与消费者已经达成“口感”协议。人人都知道食品工业的原料已经不是自然生长的产物,却贪图美味对各种化学合成品带来的感官刺激欲罢不能。就算吃的是完全合格的食品,一口下去,化学添加剂也不知道吃进多少种。在塑化剂风波里,起云剂虽然无辜,但如果我们不追求饮料的口感和外观,多饮白开水,用得着喝这种没有营养的添加剂吗?如果没有它,塑化剂也没有登台的必要,至少在饮料行业里是。

金贝棋牌安卓版

荣耀先锋手游

即刻棋牌

天天棋牌app